新闻中心

机器手末端执行器为何亟需柔性结构?三大核心优势深度解析

设想这样的场景:刚采摘的蓝莓在智能分拣线上被硬质金属执行器挤压破裂,或高精度光学镜片在装配过程中因轻微定位偏差被划伤报废。这类因刚性末端执行器导致的损耗,在精密制造、生鲜冷链等领域屡见不鲜。

传统硬质末端执行器(多为金属或刚性塑料材质)在应对三类典型物体时往往表现不佳:

脆弱物品(如精密仪器、新鲜果蔬、电子元件):硬接触易造成压痕、破裂或表面损伤;

异形物体(如非标零件、软包装、农产品):难以实现多点有效接触,易滑脱或夹持不稳;

表面敏感物品(如高光饰面、精密涂层):刚性接触面易留下不可逆划痕。

工业自动化场景中,超过15%的物料搬运问题源于传统执行器对复杂对象的适应性不足。硬质结构要求毫米级定位精度,显著增加了系统复杂度与纠错成本。

柔性结构的突破性价值:三大核心优势

柔性末端执行器通过引入弹性材料或可变形设计,从根本改变了夹持机制。

优势一:显著提升被操作对象的防护性能

缓冲冲击:柔性材料(如食品级硅胶、高性能弹性体)或结构(如充气模块、柔性关节)可在接触瞬间吸收碰撞能量,避免硬性撞击导致的瞬时损坏;
分散压力:不同于硬质执行器的点/线接触,柔性接触面能贴合物体轮廓,将压力均匀分散至更大面积,大幅降低局部压强。类似人类指尖的脂肪层对抓握物的保护作用。
应用案例:模块化柔性执行器在消费电子组装产线抓取精密屏幕,破损率从5%降至0.5%以下;在果蔬分选环节轻柔夹持草莓、番茄,挤压损伤率降低70%。

优势二:大幅提高抓取成功率与稳定性

自适应包裹:柔性结构可主动或被动贴合物体表面的微小起伏、角度偏差及不规则轮廓,实现多点甚至面接触,扩大有效接触面积;
增强摩擦:软性材料的高摩擦系数结合更大接触面,显著提升抗滑移能力,即使面对光滑曲面或油污表面也更具稳定性;
容忍定位误差:对初始定位精度的要求大幅降低,系统无需依赖高精度视觉定位即可完成抓取,整体鲁棒性显著提升。某全球物流巨头采用柔性执行器后,抓取成功率与稳定性提升超30%。

优势三:简化系统并优化综合成本

降低感知与控制难度:柔性结构的自适应特性减少了对超高精度传感器及复杂力控算法的依赖,简化了系统集成与调试流程;
提升作业效率:减少因抓取失败、精确定位或避免损坏而消耗的时间,加快生产节拍;
优化整体成本:硬件(如可降低传感器精度等级)与软件复杂性的降低,叠加物料损耗减少及效率提升带来的产出增加,使柔性方案的综合成本更具优势。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自动化改造中,柔性执行器方案相比传统方案降低约20%的综合成本。

选型建议:根据场景选择适配结构

当前主流柔性执行器包括充气式、颗粒阻尼式、弹性体阵列式等类型。选型时需重点考量:

被操作物特性:尺寸、形状、重量、易损性;
负载需求:最大抓取力与动态响应要求;
环境条件:洁净度、温湿度、化学腐蚀性;
系统兼容性:与现有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适配性。
实际测试是验证方案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柔性结构:智能抓取技术的未来方向

机器手末端执行器的柔性化并非附加功能,而是解决复杂抓取需求的必然选择。其在物体防护、抓取稳定性及系统简化三方面的显著优势,正深刻改变自动化应用场景。

随着材料科学(如新型智能软材料)、仿生学及传感控制技术的进步,柔性执行器的能力边界将持续扩展。例如:
智能材料驱动:介电弹性体、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材料将使执行器更轻便、响应更快;
多模态感知融合:触觉、力觉、视觉传感的闭环控制将提升抓取策略的智能化水平;
仿生设计深化:模仿人类手指关节与肌肉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自适应能力。
柔性结构已成为解锁复杂抓取场景、推动柔性制造与智能物流发展的核心技术。

QR Code 微信扫一扫
联系微信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