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条忙碌的装配线上,机器人需要依次抓取光滑的金属圆柱体、柔软的硅胶密封圈、表面布满孔洞的塑料支架,以及极易刮花的玻璃面板。传统硬性夹爪面对如此多样化的物体,常常陷入困境:要么频繁更换夹具耽误宝贵时间,要么因夹持力不当导致物料损坏。
抓取对象的形状、尺寸、材质和易损性差异,构成了柔性抓取的核心挑战。传统解决方案往往依赖复杂的编程和专用夹具,不仅切换耗时(兼容性差),更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

一、 核心机理:自适应夹爪的“柔”从何来?
自适应夹爪的“柔性”并非魔法,而是依赖于精妙的工程设计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
自适应机构设计:被动容纳偏差
其核心在于内置的被动顺应机构。想象铰链、弹性连杆或柔性复合材料构成的指端结构,当接触到物体表面时,这些机构能像人的手指关节一样,在约束范围内灵活变形,吸收物体位置、角度或形状的微小偏差。无需外部指令,仅依靠机械结构本身的特性即可初步适应物体轮廓,提供基础的抓取包容性。
智能感知与反馈:实时精准调控
被动适应是基础,主动调节则赋予其智慧。电动夹爪通常集成多种传感器:
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夹持力大小。
触觉/触觉阵列传感器:感知接触点分布和物体表面特性(如软硬、纹理)。
位置传感器:跟踪关节角度或指端位移。
控制系统(通常内置于夹爪或与机器人主控通信)如同大脑,持续处理这些传感器数据。一旦检测到接触或力值变化,系统会立刻计算并调整输出指令:增大或减小电机扭矩以控制夹持力道,微调关节角度以优化接触姿态,确保抓取既稳固又安全。
灵活的执行方式:多样抓取策略
为了最大化适应性,现代自适应夹爪常采用模块化设计,指爪部分可更换或重构。这使得它们能根据任务需求切换不同的抓取模式:
包裹式:如多指环绕包裹球体或圆柱体,提供大面积接触和稳定性。
点接触式:精确夹持特定点或边缘,适合精细操作或受限空间。
柔性吸附式:结合柔性结构末端与负压吸附,处理轻薄易变形物体。
二、 多场景兼容的“秘诀”
基于上述核心技术,自适应夹爪在多变的工业场景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兼容能力,其价值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高适应性:无缝切换,效率倍增
无需为每种新零件编写复杂的抓取程序或制作专用夹具。自适应夹爪能自动适应不同形状、尺寸甚至材质(从硬质金属到软质橡胶)的物体。这极大简化了频繁换产的过程,显著缩短了产线切换时间,提升了设备综合效率(OEE),尤其在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制造中优势突出。
安全交互:可靠守护,人机协同
保护易损品:精细的力控能力是关键。自适应夹爪能施加恰到好处的夹持力,既能稳固抓取,又能避免压碎如玻璃器皿、陶瓷元件或精密电子元器件。
保障人机协作:在协作机器人应用中,内置的力控和碰撞检测功能至关重要。当自适应夹爪意外触碰到人体时,能迅速感知并停止动作或降低力度,大幅提升人机协作环境的安全性。权威机器人安全标准(如ISO/TS 15066)对人机协作中的力与压力限值有明确规定,自适应夹爪是实现这些安全要求的重要工具。
简单易用:降低门槛,快速部署
智能化与自适应特性显著降低了自动化集成的技术门槛:
编程简化:用户通常只需设定抓取目标位置和基础参数(如期望夹持力范围),复杂的自适应调整由夹爪自身完成,无需复杂的路径规划和点位精调。
调试周期短:面对新工件,调试时间大幅缩短,加速自动化项目上线。
操作便捷:直观的控制接口(如示教器APP或图形化软件)使得设置和操作更为友好。
三、 自适应夹爪推荐
在面对需要高兼容性与稳定抓取的多变场景时,大寰AG系列关节型自适应电爪展现了卓越性能。

大寰AG 系列关节型自适应电爪,适用于协作机器人,以精巧的结构设计适配对不同形状工件的稳定抓取。以优异的产品设计,AG系列分别荣获2019年和2020年红点设计奖。夹爪连杆机构支持包络自适应抓取,更适应圆形、球形或异形物体,提高抓取稳定性。
总结:
自适应夹爪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的自动化进程。它们突破传统夹具的局限,以高度的适应性、可靠的安全性和便捷的操作性,成为实现柔性生产线的关键使能技术。尤其在多品种、定制化生产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自适应夹爪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们有效解决了频繁换线带来的效率瓶颈,让机器人能够像人手一样灵活地应对万千变化,持续赋能制造业提升敏捷性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