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机器手夹爪如何抓取物体?依靠柔性结构和传感器控制

为什么机器人抓取鸡蛋容易碎?为什么形状不规则的包裹难以稳定搬运?如何让机器手像人手一样灵巧地适应万千物体?抓取,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机器而言却充满挑战。其核心目标始终如一:安全、稳定、可靠地拿起和放置物体。这不仅关乎效率,更决定了机器人能否真正融入复杂多变的真实应用场景。

一、柔性结构:赋予夹爪“温柔触感”

想象一下人类手掌抓握物体时的场景:皮肤与肌肉会自然贴合物体轮廓,吸收微小的冲击与振动。机器手夹爪的柔性结构,正是模拟这一生物特性。
材料柔韧:适应性贴合:采用硅胶、弹性体等柔性材料覆盖接触面,如同给夹爪穿上了“智能皮肤”。当接触物体时,这些材料能发生弹性形变,主动贴合物体表面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增大有效接触面积。这不仅提升了抓取的稳定性,更能保护易损物品(如水果、玻璃器皿)表面不被硬质夹爪划伤。
机构柔顺:智能缓冲避让:通过设计多关节结构、柔顺关节(如使用弹簧或弹性元件)或整体柔性骨架,夹爪具备了被动或主动的“柔顺性”。当夹爪意外碰撞到障碍物或物体位置存在微小偏差时,这种柔顺性能够吸收冲击能量,允许夹爪发生可控形变进行避让,避免硬性碰撞造成设备或物品的损伤。这对于在非结构化或动态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至关重要。
柔性结构是夹爪适应物理世界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第一道保障,为安全接触奠定了基础。

二、传感器:为夹爪装上“感知之眼”和“触觉神经”

仅有柔性结构,夹爪如同“盲人摸象”。要可靠抓取,机器手夹爪必须实时感知环境、物体状态以及自身行为。这依赖于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
感知物体:视觉引导定位:集成或协同工作的视觉传感器(2D相机)和深度相机(如ToF、结构光、双目相机),如同夹爪的“眼睛”。它们能识别目标物体的精确位置、识别其三维形状、估算物体的姿态(方向)。这些信息是规划夹爪接近路径、选择抓取点的基础依据。
感知接触:力触觉反馈控制:嵌入夹爪指尖或接触面的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阵列,构成了夹爪的“触觉神经”。它们能高精度检测夹爪与物体实际接触点的位置、测量施加在物体上的压力大小及分布、敏锐地感知物体是否发生微小的滑动。这些实时数据是精确控制夹持力、防止物体滑落或过度挤压的直接输入。
感知状态:本体姿态校准:夹爪内部的位置传感器(如编码器)和角度传感器,持续反馈每个关节的精确角度、夹爪的整体开合状态以及其在空间中的姿态。这确保了夹爪动作的精准可控,为控制系统提供了执行机构的实时状态信息。

三、闭环控制:智能协同的“决策大脑”

柔性结构提供了适应性基础,传感器提供了丰富环境信息,而闭环控制系统则是将两者紧密连接、实现智能抓取的“大脑”与“神经中枢”。
控制系统构建了一个感知(Sensing)- 决策(Decision)- 执行(Actuation) 的实时闭环:
1.感知:传感器持续采集夹爪状态、接触力、物体位置/滑动信息等。
2.决策:控制算法(如PID控制、阻抗控制、更先进的基于模型或学习的控制)根据感知信息和设定的抓取目标(如目标夹持力、稳定抓取标志),实时计算所需的调整指令。例如:
当力传感器检测到接触力小于稳定抓取所需阈值时,决策“加大输出力矩”。
当触觉传感器检测到物体滑动时,决策“微调夹爪位置或姿态以增加接触面”或“小幅增加夹持力”。
3.执行:调整指令被发送给驱动器(电机、气缸等),驱动柔性结构(如弯曲关节、改变气囊压力、调节肌腱张力)做出相应动作。
这个闭环过程在毫秒级时间内不断循环迭代,使夹爪能够像人手一样,根据接触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抓取策略,最终实现稳定、可靠、适应性的抓取效果。

四、智能抓取的基石:协同致胜

机器手夹爪实现可靠、智能的物体抓取,绝非单一技术的功劳。它建立在三大核心要素的深度协同之上:
1.柔性结构:提供物理层面的适应性与安全性,是接触物体的“柔性缓冲器”和“形变适配器”。
2.多模态传感器:提供环境与状态感知能力,是夹爪的“感知器官”,为决策提供关键输入。
3.闭环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决策与实时响应,是协调感知与执行的“智慧中枢”。
这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柔性结构是基础,传感器是信息源,闭环控制是智能实现的保障。它们共同构成了机器手夹爪应对复杂抓取挑战的坚实技术底座。随着材料科学、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进步,机器手夹爪的抓取能力将更加逼近甚至超越人手的灵巧与智能,为智能制造、物流仓储、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众多领域开启更广阔的可能性。

五、机器人夹爪品牌型号推荐

大寰AG 系列关节型自适应电爪,适用于协作机器人,以精巧的结构设计适配对不同形状工件的稳定抓取。以优异的产品设计,AG系列分别荣获2019年和2020年红点设计奖。夹爪连杆机构支持包络自适应抓取,更适应圆形、球形或异形物体,提高抓取稳定性。
大寰机器人简介:
大寰机器人是一家专注为工业智能制造场景提供精密运动和精密力控核心零部件的高科技企业。拥有伺服电动夹爪、音圈执行器、伺服电缸三大核心产品系列。凭借自主研发的精密力控技术,填补了国内精密制造的空白,为客户提供⼀体化的智能制造抓取与精密力控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
Q1:机器手夹爪与传统的硬质夹爪主要区别是什么?
A:核心区别在于适应性与智能性。传统硬质夹爪依赖精确预编程和刚性结构,对物体形状、位置误差容忍度低。机器手夹爪融合柔性结构(主动/被动形变适应物体)、多传感器(实时感知力、触觉、视觉等)和闭环控制(动态调整抓取策略),能处理形状不规则、易损或位置不确定的物体,抓取更智能、更鲁棒。
Q2:机器手夹爪如何“知道”它抓稳了物体?
A:主要依靠力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施加在物体上的压力,确保达到预设的稳定抓持力范围;触觉传感器则能检测微小的滑动或振动。控制系统持续分析这些信号,一旦检测到可能滑落(如力不足或滑动信号),会立即触发调整(如加大夹持力或微调位置),直到传感器反馈确认抓取稳定。
Q3:为什么闭环控制对机器手夹爪如此重要?
A:因为真实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物体表面特性(光滑/粗糙)、重量估计偏差、轻微的位置偏移或外部干扰都可能影响抓取。开环控制(仅按预设程序执行)无法应对这些变化。闭环控制通过实时传感器反馈,能动态感知问题(如滑动、力不足),并立即调整执行器(如电机)输出进行补偿,确保抓取过程稳定可靠,是适应复杂场景的关键。
Q4:视觉传感器在抓取中主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A:主要用于解决抓取前的“定位、识别与规划”问题。具体包括:
1.物体定位:精确找到目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2.姿态估计:识别物体的朝向(如手柄朝哪个方向)。
3.形状识别:理解物体的几何特征,以选择最佳抓取点/策略。
4.引导运动:规划夹爪安全、高效的接近路径。它为后续的精细力控接触奠定了基础。
Q5:机器手夹爪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A:主要聚焦于更高智能、更强适应与更广应用:
更先进的感知:发展高分辨率、低成本、多模态集成的触觉传感器;提升视觉在复杂场景(遮挡、反光)下的鲁棒性。
更智能的控制:结合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AI算法,实现更复杂物体的自主抓取策略学习与预测性控制。
新型柔性材料与结构:开发具有自感知、自修复、可变刚度等特性的智能材料,设计更仿生、更轻巧高效的柔性机构。
应用场景拓展:向更精细的操作(如微装配、手术)、更复杂的环境(如极端温度、深海)以及消费级领域(如家用服务机器人)深化应用。
本文总结:
机器手夹爪实现可靠抓取的核心在于柔性结构、多模态传感器与闭环控制的协同。柔性结构(材料/机构)提供自适应形变能力,确保安全接触与贴合;传感器(视觉/力触觉/位置)实时感知物体状态、接触信息与自身姿态;闭环控制系统依据传感器反馈,动态调整驱动输出,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循环。三者深度融合,共同解决复杂物体安全稳定抓取的难题。
QR Code 微信扫一扫
联系微信在线客服